白起是战国时期四大著名将领之一,他的名字总是与残酷和大屠杀紧密相连。人们对他常常有着沉重的第一印象,因为他的手上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,他被称之为“人屠”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他的成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:“一将功成,万骨枯。”这简短的话语精准地反映了他所带来的巨大代价。
尽管白起是名将,但在历史上,赞美他的人寥寥无几,真正对他抱有敬意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。谈及这个名字,总是使人感到一阵寒意悄然从背后袭来。这份恐惧感不光源自于他的历史地位,更由于他过于血腥的战绩。
白起的出身显赫,乃是秦国的贵族,然而,由于商鞅变法,秦国的贵族特权已不再世代相传,这使得他无法继承家族的光辉地位。实际上,他的贵族家庭在他年少时已经落败多年,家道中落让他倍感无奈。他心中存着强烈的渴望,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家族的命运,恢复昔日的荣耀。由于商鞅变法,秦国的军队制度日趋完善,只有通过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显赫的战功,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权力与地位。因此,白起的心中清楚,只有在战场上屠杀敌人,才能够实现晋升的机会。
展开剩余68%白起在十六岁时便投身军旅,他的军事生涯可谓是一帆风顺,途中却也是无数的血与泪。他从最低级的士兵做起,一步一个脚印,艰难跋涉到三军统帅的位置。这在漫长的历史中极为罕见,因为在那个封建的社会背景下,权力与地位往往与出身紧密相关,而白起却凭借自己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,逐渐从基层崭露头角。
据史书记载,白起一生征战超过三十年,他所杀的敌军人数竟超过一百万之众。这使得他在历史的棋盘上,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将领。
公元前293年,秦国与韩国及魏国爆发了战争。白起首次统帅大军,敌方将领分别为魏国的名将公孙喜以及韩国的暴鸢,面对强敌,白起却毫不退缩,而在当时,秦国的军力还远远不及对方,兵力不足十万,且对胜利的期待并不高。然而,白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这场战役,最终全歼了敌军的二十四万士兵,让敌人闻风丧胆。他通过观察敌情,发现敌军虽然人数众多,但内部实际混乱不堪,士气低迷。他巧妙地以小股兵力牵制韩军,随后将主力集中攻击魏军,运用得当的战略使敌军各自为战,最终大获全胜,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名声。
随着这场战役的胜利,白起一战成名,声誉大振,他的官位与权力随之不断提升。在对楚国的进攻战役中,他几乎所向披靡,令楚国人对他的到来充满恐惧,以至于楚王见白起领兵而来,主动选择割地求和。可见,白起的威慑力已经达到什么程度。
他的最著名的战役是长平之战。公元前256年,秦国对韩国展开进攻,试图夺取上党的控制权。然而,上党的人选择背叛,投向了赵国,导致了秦赵之间的冲突。在这场战争之初,赵国委任老将廉颇出征,尽管未能完全击退秦军,但在他的领导下,赵国未至于溃败。可赵国的国君似乎缺乏明智之举,将廉颇换下,引入了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将领赵括。虽然赵括的军事理论学识丰富,但实战经历却相对匮乏。在白起的强大攻势下,赵国四十多万大军全军覆没,再无力继续抵抗。
最终,白起尽管是一位肩负无可置疑的荣光的战神,然而其战绩背后所蕴藏的血腥却使得他无法获得历史应有的敬意。他内心深知这一切,当他因功高震主而被赐死时,不禁叹惋,也许这正是他早已预见的因果法则的报应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